小洁按蚊

Anopheles nitidus   Harrison, Scanlon et Reid
   

  128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雌蚊触须4个白环均较窄,整个节2背面有许多淡鳞;翅形细长、明亮。翅前缘脉基部有膊白斑,在膊白斑与亚缘白斑之间尚有若干散在的淡鳞;亚缘脉白斑与亚端白斑均较小。各足基节均有发达的淡鳞簇。后跗节第3、4白环均较宽,并均跨过关节。雄蚊阳茎叶片仅有2-3对。幼虫头毛和胸毛的分枝数均比中华按蚊的多。卵的甲板被分为两部分,分位于卵的两端,卵的中部无甲板。
形态描述
雌蚊中型蚊虫,翅长3.5-4.4mm。头:触须的4个白环都较窄,节2背面有许多淡色鳞。胸:中胸盾片灰色,两侧有一对明显的眼点。前胸侧板具鬃2-6根,气门鬃3-5根,中胸后侧鬃4-8根。翅:翅形比较细长,明亮;翅前缘除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外,基部尚有明显的膊白斑;在膊白斑与亚缘脉白斑之间有若干散在的淡鳞;亚缘白斑小而不完整,往往仅包含亚缘脉的末端;肩横脉上有一小簇暗鳞。径脉千区前缘淡色,后缘为淡鳞与暗鳞混杂;V1基段有少数淡鳞;V5基暗斑较短,其长度小于它与V6基暗斑之间的水平距离;V6有2个大致等长的暗斑;翅尖缘缨白斑分布于V1至V3的末端;V 5.2缘缨白斑明显。足:各足基节均有明显的淡鳞簇。前和中跗节1-3均有较宽的端白环;后跗节1-4有端白环,节3-5并有基白环;第三白环的长度约为跗节4长度的1/3,第四白环长度约为跗节5长度的1/2。腹:节II-VII腹板上有明显的舌形白斑;节VII腹板上的暗鳞簇较小。
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近似。触须节2背面有若干淡鳞;节3有明显的基白环,末
节的背面淡色。翅前缘脉基部的膊白斑明显。尾器:抱肢基节背面与侧片有许多宽阔淡鳞;小抱器背叶内侧具2-3棒状物愈合的棒状构造,外侧具2叶状刺;腹叶顶毛明显比亚顶毛长。阳茎叶片2-3对,内侧一对最大,大叶片一侧有小齿。
幼虫本种幼虫头毛和胸毛的分枝数一般都比中华按蚊的多。头:头毛2-C单枝;3-C分70枝以上;5、6-C分枝数分别为14-18和15-19; 8, 9-C分枝数分别为10-15和7-11。胸:胸毛1-P单枝或末端分为2-3枝;2-P分10-17枝,常见13枝;1-M分25-28枝;4-M竖立.从基部分枝6-11; 3-T分化为不发达的掌状毛,具扁平无色叶片。腹:腹毛1-I-II均为不发达的掌状毛,至多有扁平无色叶片;1-III-VII均为发达的掌状毛,具暗色叶片,叶片上的颜色不匀,基部与端部较浅,中段颜色深。腹:节VIII背板呈椭圆形,其后缘凸出;气门梳具长齿5-7个,短齿12-15个;腹毛1-X较细弱,比尾鞍的长度为短。
卵从侧面看,卵前端的腹面即上面平直或略为凸出。卵较小。20个卵(广西标本)测量的结果如下:卵长448-546um,平均518.5um;卵宽144-184um,平均172.4um。本种卵最显著的特征是甲板被分为两部分,分别位于卵的两端,在卵的中部由于卵膜覆盖无甲板。根据这一特征,易将本种卵与其他各种按蚊的卵区分。

生物学

生态习性幼虫主要孽生于居民点附近的池塘、稻田、水坑、沼泽中,孳生地水质一般比较清净,富含藻类等水生植物。雌蚊嗜牛血,一般仅在牛房内捕到,只有在无牛的情况下,它才飞进人房吸血。本种按蚊种群数量一般较少,如在海南琼中与万宁地区,它的密度占夜间牛房捕获按蚊总数11937只的1.0%,占夜间人房捕获按蚊总数3421只的0.3%。但在贵州荔波地区的高峰季节里,它占牛房诱获1106只的21.1%。在广西环江地区,该蚊成虫于6月开始出现,8月下半月达到高峰,9-10月密度逐渐降低(广西壮族自治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丝虫组,1978)。

国内分布

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Khin-Maung-Kyi,1971)。

经济意义

医学重要性小洁按蚊嗜牛血,与人类健康关系不大。
检视标本总数:20♂♂,20♀♀,20L, 30E.

分类讨论

本种按蚊过去一段时间曾与印度按蚊(An. indiensis Theobald, 1901)相混淆。Harrison, Scanlon和Reid (1973)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内存放的蚊类模式标本中未能查见印度按蚊的模式标本或副模标本,认为该种按蚊实际上不存在,遂将Reid(1953)采自马来西亚雪兰峨(Selanger)地区定为“印度按蚊”的一种蚊虫重新定名为小洁按蚊。小洁按蚊成虫翅前缘基部有膊白斑,在膊白斑与亚缘脉白斑之间有若干散在的淡鳞;后足跗节白环宽,第3、4白环均跨过关节。上述综合特征使本种按蚊与带足按蚊和黑色按蚊均有明显区别。小洁按蚊幼虫与赫坎按蚊种团其他蚊种较难区分,但其头毛和胸毛的分枝数都比较多,头毛8-C分枝10以上,明显多于中华按蚊幼虫。小洁按蚊卵甲板的分成两部分也与其他按蚊明显不同。